1923年秋,在讨伐吴佩孚的战斗中,刘伯承腿部受伤到成都治疗休养。其间,经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吴玉章介绍,他与杨闇公相识。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杨闇公从日本留学归国后,一直进行着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宣传,同时寻找革命同志。刘伯承与杨闇公志同道合,在交流过程中,对救国救民理念、社会变革方向等诸多重要事务进行探讨。他们都怀揣改造社会、救国救民的抱负,相识后很快成为亲密无间的革命战友,发展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共同创造了光辉业绩。
不同的革命轨迹
刘伯承(1892~1986),原名刘明昭,四川省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人,被誉为“军神”。
1915年底,袁世凯大搞帝制复辟,蔡锷等集结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刘伯承响应号召,从上海回到四川,与志同道合者共同成立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并担任军事指挥,在川东地区发动武装起义。为支持蔡锷,刘伯承决定率队攻打敌人在川南的战略要地丰都。战斗中,尽管护国军的突然袭击给予丰都守军猝不及防的打击,但敌人很快展开反击,战斗进入胶着状态。刘伯承站在坡地上指挥护国军与敌人拼杀时,一颗子弹从他的右太阳穴打入,经眼眶穿出,他当场昏死过去。士兵们见刘伯承突然倒下,立即将他抬到城墙边进行救治。不料,一颗炮弹正好落在城墙上。城墙轰然倒塌,重伤的刘伯承和抬他的士兵都被埋进了土堆,护国军也因失去总指挥而渐渐不支,最终只得撤出城外。后来,刘伯承被转移到一家医院,一名德国医生为其进行眼部手术。为避免麻醉剂影响大脑,他强忍剧痛,坚决拒绝麻醉。医生在他的眼部划了 72 刀,他也一声不吭。手术结束后,医生对他钢铁般的意志深感敬佩,赞叹“他真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
1926年5月,经杨闇公、吴玉章介绍,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12 月,他与杨闇公、朱德等领导发动泸顺起义,并担任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一起,率领部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指挥了一系列著名战役,如夜袭阳明堡、神头岭伏击战等,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巨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任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与邓小平一起领导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要战役,为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奠定了基础。他还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立下赫赫战功。南京解放后,刘伯承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兼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为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杨闇公(1898~1927),名尚述,字闇公,又名琨,重庆潼南双江人。他幼年读私塾、习武术,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投身民主主义革命的决心。1913年,杨闇公赴南京进入江苏军官教导团学习,并加入国民党。1915年,参与反袁斗争。1916年,策动江阴炮台官兵起义,两度被追缉,均机智脱险。1917年,他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先后入成城校、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在日期间,杨闇公初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读了《资本论》《社会主义神髓》等著作。同时,他还参加了留日同学读书会和声援国内五四运动而举行的反帝爱国示威活动。
1920年,杨闇公回国,先后结识了童庸生、吴玉章、恽代英、刘伯承、萧楚女、朱德、陈毅等人。他们相互砥砺,反复比较,认定“《资本论》是教科书”,“自命为马氏信徒”。1924年1月12日,杨闇公、吴玉章等在成都秘密成立中国青年共产党(公开称中国 Y·C 团),并出版《赤心评论》。他们组建社会主义研究会,组织纪念“五一”和追悼列宁群众大会,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4年夏,杨闇公赴上海寻求中共中央指导。1925年初,中国青年共产党解散,杨闇公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重庆团地委组织部主任。同年8月,他与吴玉章在重庆开办中法学校,为四川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1926年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杨闇公当选为书记。11月,他和吴玉章等组织召开国民党四川省第一次全省代表大会,把四川的国共合作推向了高潮。
1927年3月31日,杨闇公领导重庆人民在打枪坝召开抗议英舰炮击南京罪行的集会,遭到军阀突然袭击和血腥镇压,造成三三一惨案。脱险后,杨闇公仍为革命奔走,后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利诱和严刑,杨闇公坚贞不屈,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滥军阀”“中国共产党万岁”。4月6日,杨闇公壮烈牺牲于重庆佛图关。
共同领导泸顺起义
1926年7月,杨闇公、朱德、刘伯承、吴玉章等准备在四川策动驻顺庆(今南充)、泸州和合川的部分川军起义,打算以顺庆为根据地,集中三城起义军后,东向攻打绥定(今达州)军阀刘存厚,控制川东,以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保障北伐军侧翼安全。9月28日,杨闇公在重庆秘密召集黄慕颜、秦汉三和倾向国民革命的师、旅长代表 12人召开军事会议,重点商议了“响应北伐,会师武汉”事宜。会后,杨闇公单独留下顺庆、泸州、合川的5名代表,布置起义行动方案。同时,成立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部,刘伯承、黄慕颜分别担任正副总指挥。
1926年冬,中共重庆地委增设军事委员会,计划领导发动泸州、顺庆起义。杨闇公任军委书记,朱德、刘伯承为委员,陈毅参加了领导工作。12月1日和3日,泸州、顺庆起义先后爆发。经过历时半年的艰苦战斗,起义军伤亡惨重,最终寡不敌众,余部于1927年夏被强行收编,起义宣告失败。
泸顺起义虽然失败,但仍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作为大革命时期牵制敌人、配合北伐的重大军事行动,其有力推动了四川革命运动的发展,成为党在这一时期争取改造军队的范例。同时,它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独立领导大规模军事行动、力图掌握武装的一次勇敢尝试。泸顺起义还为党培养锻炼了优秀军事人才,参与策划起义的吴玉章、朱德、刘伯承成为南昌起义的骨干,从起义中走出的朱德、刘伯承、陈毅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结下情同手足的革命友谊
刘伯承十分敬重杨闇公,视其为良师益友。杨闇公对刘伯承也褒扬有加。刘伯承口述的杨闇公回忆录、100年前杨闇公所写日记,记录见证了两位革命同志情同手足的深厚情谊。
1924年1月2日,杨闇公在日记中写道:“伯承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军人中尤其罕见。返川许久,阅人不可谓不多,天才何故如此罕见。”4日,他又记录道:“伯承机警过人,并且很勤学的,头脑也异常清晰,不是碌碌者;又兼有远大志向。得与之交,我心内很快活的。目前我们虽说不上深厚的情感来,但我已决意与其长久交好,因他堪当益友之列,并可行于一个道路。”8日,他写下“饭后又与伯承论时局。他真是天才,颇有见解,使此人得志,何忧乎四川”。 杨闇公对刘伯承加入革命组织的慎重态度深为感动,13日,他写道:“他的答复,最足使人起敬。这是何等的真切,何等的真诚哟!比起那因情而动、随波而靡的人来,高出万万倍。”21日,杨闇公再次写道:“刚吃饭后,伯承来寓。饭后,杂谈至九时许始去。此君遇事留心,真罕见的人才!”在日记中,杨闇公对刘伯承的才能、志向、品德等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扬。
1959年,刘伯承在回忆录中谈道:“不知重庆二府衙那个住房还在不在?我们经常在那里开会,开到深更半夜。杨老伯(杨闇公父亲)下楼来探视说:‘你们这大夜还不睡,有什么话说不完啊!’我和闇公对老伯说:‘我们年轻人碰到总是喜欢文娱,你请去睡了吧!’老伯说:‘ 我知道你们在开会,不过也要注意身体健康才对呀!’”他还回忆道:“一九二四年我在成都经常与闇公同志在一起,可以说朝夕不离,论说当时局势。后来,我入党是闇公介绍的。”
刘伯承与杨闇公以共同的革命理想为纽带,在血火淬炼中肝胆相照,用忠贞信念与赤诚担当谱写了志同道合的战友深情。
作者 刘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