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6日,我在《青岛日报》上看到谈滨若去世的讣告,心里猛地一沉。耄耋之年的她,一直与疾病抗争,虽然多次住院,但精气神很好。去世前,她给在济南的大女儿华丹坡写信说,她舍不得心爱的女儿们,舍不得晚辈及所有亲人,要减少杂念和精神负担,尽量享受天伦之乐。但天不遂人愿,就在这封信发出不久,5月11日凌晨,谈滨若安详地闭上了双眼,享年91岁。
华岗夫人谈滨若已离世十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有关谈滨若的一些往事再度涌上心头,从记忆深处走来。
革命岁月紧相随
谈滨若1919年8月6日生于江苏宜兴的一个偏僻农村。小学毕业后,她转入苏州桑蚕学校。在校期间,她边学习边到农村实践,还读到不少进步书刊,如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沈兹九主编的《妇女生活》等,思想境界不断提升。她不仅专业成绩优秀,因爱好写作,作文也常得到语文教师夸奖,曾在全校作文竞赛中获得第二名。
1937年七七事变后,18岁的谈滨若目睹家乡被日军烧杀抢掠的惨状,决心参加抗日救
亡工作。她先是在战地服务队等参加写标语、出板报、街头演出等宣传活动,人皆熟知的《放下你的鞭子》便是她们经常演出的节目。后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她决心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乘船去重庆的途中,她从《新华日报》上看到,时任该报社长的正是表舅潘梓年,更加坚定了信心。1940年春,谈滨若到达重庆。经组织安排,她暂时在第五保育院做难童的保教工作。
1937年10月,在国共合作抗日的新形势下,刚从国民党监狱释放出来的华岗,受周恩来委派担任《新华日报》总编辑,后随报社从武汉迁到重庆。谈滨若在参加各项时事活动时与华岗相识,并逐步建立了感情。1940年9月,她和华岗在重庆结婚。自此,两人患难与共,并肩战斗。
谈滨若在晚年写的《自述》中,深情回忆了结婚时的情景:“婚后,我们去重庆北碚度假,同时看望在复旦大学任教的胡风、吕振羽夫妇。我们在北碚照了结婚照。那天,华穿白色上衣、吊带西装裤,我穿白衬衣、草绿色军布工装裤。他让我左手拿一本《联共党史》,这在当时是禁书,他好大胆呀!一周后,我们就回到赖家桥附近的段家牌坊,当时在此聚集了众多的进步文人。约在10月中旬,华与尚钺商量后,在附近永兴场小镇的饭店内,办了三桌婚宴,到场的有:郭沫若、田汉、尚钺、冯乃超、阳翰笙、潘梓年、蔡馥生、杜国庠、潘夏西夫妇和华岗的妹妹、妹夫等,来宾们都在红绸布上签名祝贺。席间,我俩频频向
各位敬酒。郭沫若当场赋诗,田汉、阳翰笙和之。在朋友们的提议下,我演唱了抗日歌曲……”
之后,在国统区艰难而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谈滨若既是华岗亲密的生活伴侣,又是他忠实可靠的助手。
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周恩来非常了解华岗在宣传和统战方面的才能,派他作为南方局特使,秘密去西康雅安,做刘文辉的统战工作。1941年2月,华岗到达雅安,谈滨若一同前往。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刘文辉的态度有了转变,开始与中共合作。
1942年5月,华岗夫妇返回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参加整风运动。在此期间,谈滨若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政治上愈加成熟,作为华岗的助手,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当时,红岩村的不少女同志都带着孩子,邓颖超为解决大家的实际困难,创办了红岩托儿所。谈滨若曾做过保教工作,也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经邓颖超提名,她担任托儿所副所长兼会计。她努力做好组织上安排的各项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写作,有《欧阳妈妈》《女揹子》等文章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得到邓颖超的赞赏。
1943年,华岗被南方局派往昆明做龙云的统战工作,随后,谈滨若前往协助。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华岗逐步取得了龙云的信任,龙云答应全力与中共配合。这为后来解放大西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国统区开展工作时惊心动魄的经历,使谈滨若终生难忘。她回忆道:“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毛泽东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应邀到重庆与蒋介石举行和平谈判。华岗担任中共代表团顾问,日夜忙碌,白天参与对国民党的谈判,深夜才能回到红岩。我唯恐他在夜路上遭特务暗害,每天都要等到半夜,听见他进门的脚步声才能安下心来。因白天他无暇阅报,我便将在渝出版的各种报纸全买下来,把需要的资料剪好,汇总到一起,等他晚上回来再‘补课’。”
在上海周公馆的那段时日,也让谈滨若刻骨铭心。1947年3月,国民党当局背信弃义,限令中共驻沪人员全部撤离上海,当晚还包围了周公馆,不让任何人外出。华岗时任中共上海工委书记,在现场冷静应对。此时,谈滨若已先疏散在外,不能进入周公馆,心中十分焦急。看到报上登出周公馆人员全部撤离的消息后,谈滨若深知不能久留,即刻离沪。她先到南京,再转去杭州,等待与华岗联系。直到一年多后,华岗辗转来到杭州,他们才得以重逢。
出版文稿寄哀思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华岗夫妇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经历了风风雨雨。直到1949年秋,他们来到刚解放不久的青岛,工作、生活才安定下来。华岗被任命为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谈滨若先后担任青岛二中、八中、七中的领导工作。
然而,1955年8月,华岗被以莫须有的“反革命”罪名遭逮捕。虽然被要求揭发华岗,谈滨若却坚信,华岗投身革命30多年来,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对党无限忠诚,绝不是“反革命”。她冒着危险多次向有关部门陈述意见,不仅没能洗刷冤屈,反而让她“罪加一等”。她被开除党籍,行政降四级,发配到蔬菜公司菜库劳动改造。她每天搬运几十斤重的麻袋、菜筐,备受折磨。
在25年的漫长岁月中,谈滨若不离不弃,独自一人撑起家庭的重担,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抚养四个子女长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谈滨若多次持申诉材料进京,向有关部门反映华岗的冤
情。1980年3月,中共中央批准为华岗平反昭雪。7月5日“华岗同志平反昭雪追悼大会”在济南召开,其骨灰安放于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当年6月,谈滨若的冤案也得以平反,她的党籍和原行政级别得到恢复。
政策落实后,谈滨若把家搬到大连路,离我家不远,我经常看望她。交谈中,我们谈得最多的是华岗。
谈滨若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担任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经常应邀到各中学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被省、市委授予“先进离休干部”等荣誉。
晚年的谈滨若,把对华岗的深切怀念,全部寄托在整理出版华岗著作上。她先后整理出版了华岗在狱中的遗著《美学论要》《规律论》,协助再版了《中国历史的翻案》《1925-1927中国大革命史》等一系列重要著作,系统整理发表了《华岗传略》和《华岗生平》等。同时,她还在各地报刊上发表回忆华岗革命生涯的文章,如《忆往昔·思未来--怀念西园》《周总理对华岗的关心和爱护》《华岗的自学经历》等。
谈滨若以对华岗的深刻了解,写下长文《略析华岗的创作生涯及思想脉络--介绍﹤华岗著作年表﹥》,对华岗创作的历史阶段、历史背景、创作特点等做了全面分析。这篇文章发表后,在学术界和文化界引起较大反响。谈滨若说:“我写纪念华岗的文章,并不是为了突出华岗个人,而是想以此告诉世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以生命捍卫真理的感人事迹。”
我全程参与了《华岗文集》的文稿搜集出版工作,从决定出版到成书的三年中,切身感受到谈滨若对文集出版付出的巨大心血。
华岗从21岁到1955年蒙冤入狱的30多年间,一直笔耕不辍,用了各种笔名,文章散见于各地报刊。要把文稿尽可能搜集起来,难度很大。
谈滨若翻箱倒柜,把一切可用的资料和查找线索都告诉我,其中包括原南方局、新华日报社当时健在的几位老同志的联系方式。她还调动子女全力投入搜集文稿,让女儿华景杭找北京的老同志约写序言、书名,还拿出个人有限的退休金资助编辑组。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山东大学校友的支持下,《华岗文集》最终于1998年12月出版发
行。谈滨若了结了一桩心事,非常高兴,特地设宴招待我们文集编辑组的五位同志。1999年5月18日的《青岛晚报》刊出了她的文章《写在﹤华岗文集﹥出版之际》,文末深情写道:“《华岗文集》的出版,我和大家一样高兴,如果说有遗憾,那就是老华没有等到这一天,亲眼看到他的学生将他的作品汇编成集,公之于世。不过我又想,他九泉有知,也一定会感到欣慰的。”
伉俪情深不分离
多年来,谈滨若不停奔忙,出席了在浙江龙游,山东济南、青岛等地举办的华岗学术研究会和诞辰纪念活动,介绍华岗的革命经历和学术成果。
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的第二个完整译本是由华岗翻译、上海华兴书局发行的,时间是1930年。华岗译本是我国最早出版的译自英文本的《共产党宣言》,采用的是由恩格斯亲自校阅的1888年英文版本。
我曾请教谈滨若,华岗当年选择英文版本,并熟练、准确翻译的过程。她说:“华岗中学时代就读的浙江宁波四中,是一所以外语见长的学校,他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英文基础,在中学时,就开始尝试用英文翻译一些马克思的著作片段,刊登在校刊上。”“他不仅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还翻译出版了《俄国革命史》,也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
多年来,我在谈滨若的指导帮助下,写了十多篇关于华岗的纪实文学通讯、报告,先后刊于《山东大学报》及社会报刊。2003年,华岗百年诞辰纪念会在山东大学举行,我写了《华岗在上海“周公馆”》一文,其中撤离周公馆前后的一些重要细节,就是根据谈滨若的回忆写成的。
山东大学是华岗最后工作的地方,他以卓越的才能创造了山东大学的第二个辉煌,山大人对他永远铭记在心。每到春节及重要假日,青岛校友会都派代表到谈家拜望。谈滨若对山大校友也寄予深情。1985年6月2日,山大青岛校友会成立时,她亲临祝贺,并同寇青瑶一起送了贺匾,上书“中华腾飞,开拓前进”八个金字。这块贺匾至今仍陈列在校友会办公室。
华岗、谈滨若伉俪情深,生前因种种原因聚少离多。谈滨若离世后,子女们遵照她的遗愿,将他俩的骨灰同撒大海。如今,他们终于可以仰望蓝天白云,自由自在地并肩携手,永不分离。
作者:田广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