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解放初期,由于战争的创伤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破坏,重庆城区公安接管工作面临巨大困难。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许多工厂与商店处于瘫痪状态,大量人员失业,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潜伏的国民党特务以及国民党政府溃退时恶意放出的大批盗匪、死囚大肆破坏治安,帮会势力横行,散兵游勇遍布大街小巷,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广大群众生活在极端混乱和贫困之中。为结束这种状态,人民政府必须尽快完成对国民党警察系统的接管,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接管旧警察队伍建立城区公安分局
1949年12月,重庆解放后实行军事管制。原国民党政府将重庆城区划分为19个区,每区设立警察分局。为顺利接管旧警察队伍,重庆市军管会公安部陆续向警察分局和警察分驻所派出军代表和军事特派员,负责接管工作;向各居民地段派出户籍民警,即群众口中的“段长”。
1950年夏,重庆市人民政府将原市区的一至七区合并为一个区,称第一区(今渝中区),并成立了第一区人民政府,同时将原七个区的公安分局合并为三个分局。其中,城区第三公安分局下辖曾家岩、大溪沟、张家花园、上清寺、两路口和中山二路6个派出所,此后又逐步划入黄花园、学田湾、桂花园、遗爱祠和李子坝5个派出所。
派出所负责辖区治安、民政等一切工作。第一区人民政府成立后,陆续向各派出所派出一名行政干事,也叫民政干事。当时,区政府各部门的许多工作通过派出所贯彻下去,群众也事事找派出所,派出所的工作十分繁杂。其中,第三公安分局管辖范围情况更为复杂。重庆解放前,国民党政府的许多部门及中统、军统特务机构等集中在这里。阎锡山、杨森、王瓒绪、唐式遵、潘文华、范绍增等国民党高级军政头目及戴笠、徐远举等特务头子的公馆也建在这一带。中山四路求精中学内还有美国未撤走的卫理公会和美国新闻处等。重庆解放后,中共中央西南局及重庆市委、市政府等党政首脑机关驻地也在这里。大溪沟还有关系全市人民生产、生活命脉的水厂、电厂等。重庆刚解放时,这一地区治安秩序十分混乱,盗窃、烟毒、赌博、娼妓等情况都非常复杂严重。因此,城区公安接管旧警察队伍后,如何管理好城区社会治安至关重要。
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与群众打成一片
城区第三公安分局建立后,设人事科、侦查科、治安科、总务科等机构,后增设户政科、秘书室等。
接管旧警察队伍后,按照中共中央西南局和重庆市委要求,参与接管工作的分局领导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公安干警一起访贫问苦、清扫街道,为群众担煤运米、喂猪种菜。
当时,住在学田湾、马鞍山等背街小巷的居民生活贫苦,一向无人过问。城区公安三分局成立后,分局干警经常来这里与他们促膝交谈,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那时,公安干警起床后,会拿着扫帚打扫街道,群众看到后十分惊奇。当时缺乏交通运输工具,每周或隔周,分局公安干警都从枣子岚垭到菜园坝河边去担一次大米,帮助解决群众运米和食堂吃饭问题。长长的担米队,成了党的优良作风的宣传队。公安干警还自己动手,在黄花园、大溪沟、曾家岩、马鞍山、特园等地开荒,种植粮食和蔬菜。广大群众从这些事迹中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确实是劳动人民的队伍,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与国民党军队有根本区别。
当时公安干警的生活十分艰苦。没有床,就挤在一起打地铺;每天只吃两餐,早上十点吃早餐,下午四点吃午餐,每年还要节约三个月的菜金。团以上干部每月有5元特殊津贴,其余同志每人每月只有1.2元左右。虽然艰苦,但是大家都不辞辛劳,工作热情高昂,尽心尽力为群众服务。
改造旧警人员树立新社会风尚
重庆解放时,军管会要求旧警人员三日内报到上班,坚守岗位,维持秩序,听候处置。开始时,旧警人员惶惑不安、心存疑虑,有的抱着观望的态度,有的甚至逃走。接管人员就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消除他们的顾虑。在接管人员的耐心工作和动员下,旧警人员逐步了解党的政策,主动前来报到上班,并协助接管人员开展工作。他们交出户籍表册,介绍街巷情况,并带领接管人员熟悉地形和社会情况,对恢复和稳定社会治安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尽快建立良好社会秩序,接管人员严格执行“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政策,以快刀斩乱麻的手段,对社会治安进行整顿。收缴非法武器和敌伪物资,严厉打击偷盗、抢劫等犯罪活动,清理和遣返散兵游勇。在清查和整顿户口的基础上,基本掌握了各地段情况。根据市公安局统一部署,1950年1月18日和5月19日,全市两次统一行动,逮捕了一批拒不登记、继续顽抗的反革命特务分子。此后,在充分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开展了镇反运动和声势浩大的禁烟禁毒禁娼运动,社会治安秩序得到明显好转。
由于当时基层治安工作扎实有力,广大公安干警与居民群众打成一片,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在城区形成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公安干警的组织和带领下,城区治安积极分子和热心公务的群众越来越多。1951年修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和大田湾体育场时,群众一呼百应,踊跃参加义务劳动,情景十分感人。
重庆城区公安对旧警察队伍的顺利接管,为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作者 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