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瑾玎,别名楚雄,1886年生于湖南长沙五美乡(今长沙县江背镇)。熊瑾玎少时贫苦,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不幸被捕入狱,四年后被营救出狱。1938年1月出任《新华日报》总经理,1946年赴晋绥日报社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1973年1月逝世。著有《徐特立老爷爷的故事》《革命老人徐特立》《熊瑾玎诗草》等。
《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
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武汉创刊,熊瑾玎被任命为总经理。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他苦心经营,从馆址迁建、纸张供应、经费筹措、发行销售、职工生活等方面,保证《新华日报》在艰难环境中出刊发行。根据党提出的“一切为了提早出版”要求,《新华日报》“编得好、印得清、出得早、销得多”,订户数量超过《中央日报》《扫荡报》,与《大公报》并驾齐驱,报童的叫卖声也都变成“新华扫荡中央”。
自1938年10月25日在重庆出版发行到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强行停刊的3000余天里,《新华日报》一直战斗在国统区,激励广大群众团结一致、不懈奋斗。
1939年5月,重庆遭到日机轰炸,各报馆损失惨重,国民党趁机勒令各报停刊联合出版。为争取《新华日报》早日复刊,周恩来以退为进,巧妙周旋,决定在有条件的限制下参加《重庆各报联合版》,要求国民党当局不能利用各报出联合版之机,取消《新华日报》等报纸,且必须确定《重庆各报联合版》期限。7月7日,《新华日报》增发《七七特刊》,全文发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纪念抗战两周年对时局宣言》。8月13日,《新华日报》复刊。
务实清廉的熊瑾玎被称为《新华日报》的“红色管家”,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不畏艰险、默默奉献。周恩来称赞他“出生入死,贡献甚大,最可信赖”。老新华报人回忆说:“没有熊老,《新华日报》可能早就被反动派当局从经济上扼杀了。”1973年,病榻上的许涤新怀念战友,吟出“当年‘馆委’何人在?虎岩屹立一青松”。
为皖南事变发声
在《新华日报》工作之余,熊瑾玎写下《端绶三十生日合影》《感菊》《林伯渠同志来重庆》《欢迎毛主席莅渝》等数十首诗歌。对倾注心血的《新华日报》,他在创刊周年纪念等重要时间写下诗歌,这些诗歌成为抗战时期珍贵的历史记录。
其中六首周年纪念诗歌分别是在《新华日报》创刊二、四、五、七、八和二十周年时写下的,除创刊五周年纪念诗歌外,其余五首均以“《新华日报》创刊X周年”为题。
《新华日报》创刊两周年之际,熊瑾玎用诗歌展现报纸历经两年艰辛,坚持宣传团结抗战的决心:
少小新华报,今朝正两年。
建立虽力薄,抗战却心坚。
苦与同仁共,欢随大众联。
愿能团结紧,歼敌绿江边。
1941年1月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1月11日,周恩来在《新华日报》创刊三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演讲。次日,《新华日报》报道周恩来讲话:“有革命斗争经验的人,都懂得怎样在光明和黑暗中奋斗,不但遇着光明不骄傲,主要是遇见黑暗不灰心丧气。只要大家坚持信念,不顾艰难向前奋斗,并且在黑暗中特示英勇卓绝的战斗精神,黑暗是必然被击破的。”
考虑到南方局的安全,党中央要求周恩来等撤退,但周恩来认为在这个特殊的时候更需要坚持战斗,不能撤退。对此,他领导《新华日报》冲破重重阻力,刊出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新华日报》还登载《四年来华北敌后抗战概观》《一群工友捐款慰问江南将士》等文章,揭露皖南事变真相,赢得了国内外社会支持。熊瑾玎的《感菊》《览物》写于此时期,表达对新四军战友的担忧,表现出不惧牺牲、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这两首诗却因国民党当局扣压而未能刊发。
感菊
极目篱边菊,依然耐性强。
秋霜原可傲,积雪又何妨。
叶败仍含翠,花残不改黄。
况余根蒂好,还得吐芬芳!
览物
地冻天寒日,何当览物华。
严霜摧嫩叶,急雨堕新芽。
月殿浮云暗,峰峦瘴气遮。
平生不下泪,于此泪偏奢。
宣传团结统一抗战
日军攻下武汉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抵抗必败的悲观论调在国统区蔓延,抗日根据地遭遇巨大困难。面对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封锁,《新华日报》在南方局领导下刊登了大量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团结奋斗的文章。
1941年6月8日,《新华日报》刊登周恩来写的代论《论敌寇两面政策》,文章指出:“我们的对策是针锋相对,敌人以军事的进攻和‘扫荡’来,我们以各线出击和破击战回答他;敌人以政治的诱降和分化来,我们以反对投降和巩固团结回答他;敌人以军事政治双管齐下来进攻我们,我们便以团结抗战来回答他。”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纪念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坚持抗战到底收复东北失地》,登载《中华民族四年血战已陷日寇狼狈彷徨》,宣示“更深信我们民族这一段共同奋斗的光荣,将在人类历史上永垂不朽”。9月30日,《新华日报》刊登《三年来的延安县建设工作》,介绍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成功经验。1942年1月,《新华日报》出版《反侵略运动周特刊》,分析抗战形势,刊发《长沙歼敌逾万赣北浙东均有激战》等战况新闻。
1942年1月11日,熊瑾玎写下创刊四周年纪念诗歌,记录《新华日报》在四年峥嵘岁月中的卓越贡献:
四岁小新华,英明信可夸。
论评真不爽,消息确无差。
名已驰中外,功何可掩遮。
一言当肯定,胜利属吾家。
1943年《新华日报》创刊五周年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一步巩固发展,得到国际社会更大的同情和支持。在五年的战斗呐喊中,《新华日报》始终坚持发刊词“本报愿与全国一切志在救国的抗日战士同道,互相勉励,手携手地共同为驱除日寇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而奋斗”的宗旨。纪念日当天,众多名人纷纷写诗、著文、题词祝贺。时任中央大学教授梁希(笔名凡僧)作诗歌《祝新华日报五周年纪念》。每逢《新华日报》创刊纪念日,梁希都会作诗一首,并携酒肉到馆祝贺。熊瑾玎以《敬和凡僧先生》的和诗感谢祝贺,并表明“为民喉舌”而甘愿驱驰劳累奔波的志向。两首诗歌均刊登在1943年1月11日《新华日报》第五版。
熊瑾玎的和诗在选入《熊瑾玎诗草》时,题目改为《和凡僧祝〈新华日报〉创刊五周年》:
阳春一曲响晴霄,善颂年年感热潮。
太素才高身亦健,灵均辞洁笔尤娇。
为民喉舌原天职,爱国文章动市朝。
五载宣传饶兴趣,巴山未惜马蹄遥。
发出民主呼声
1944年起,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国内民主运动风起云涌,要求结束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呼声越来越高。5月,国共开始长达四个月的关于成立联合政府的谈判。11月,中共中央派周恩来与国民党商谈成立联合政府的问题,遭到国民党的阻挠和破坏。《新华日报》对这一年的抗战形势和国内要求民主政治的呼声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
1945年1月11日,熊瑾玎以其诗笔展现了《新华日报》创刊七周年的历史贡献,向人民大众发出历史的呼声:
新华日报七周年,历尽艰难尚屹然。
舌敝唇焦明抗战,声嘶力竭阐民权。
陪都已见群情散,政治安能一党专。
日寇进攻仍未止,改弦慎勿再迁延。
8月28日,毛泽东以“弥天大勇”飞抵重庆,停留40余天。最终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但蒋介石出尔反尔,屡屡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12月20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飞抵上海开始居间调停。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署《停战协定》。
《新华日报》创刊八周年时,熊瑾玎的诗歌再现了这段历史:
八岁新华获盛名,慎毋骄信自豪英。
法西日寇虽消灭,民主和平尚待争。
协议正劳贤代表,调停试看马先生。
前途似有光明处,奋斗还须一过程。
《新华日报》创刊二十周年时,熊瑾玎再次写下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充满战斗豪情与信心的纪念诗歌:
新华日报廿周年,回忆当时味尚鲜。
团结精诚驱倭寇,宣传反复阐民权。
何妨特务横行甚,不怕新闻取缔严。
笔战九年终胜利,和谈破裂始回延。
可以说,《新华日报》创刊周年纪念诗歌是熊瑾玎在《新华日报》总经理任上的自传,也是《新华日报》历经曲折艰难勇敢战斗、成长成熟的历史记录。诗歌表现出共产党人克服艰难危险的坚定意志,以及仁人志士坚守信仰、前赴后继夺取革命胜利的奉献精神。
作者 杨洪卫